洵阳中学班主任集中学习经验交流
班主任家访的谈话技巧
陈雪屏
“家访”是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家访”的班主任,无不希望能与家长推心置腹地交谈,其同研究改进对学生的教育。为此,班主任必须掌握“家访”谈话的技巧。否则,就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甚至不但不能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密切师生关系,反而会导致家长对班主任产生一种不信任情绪,给以后的工作增添困难。
尽管目前通讯技术相当发达,班主任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更多的是使用电话、邮件等形式,但作为谈话,尤其是班主任与学生家长的谈话,面对面的沟通明显还是具有优势。因为谈话不仅仅是信息的沟通,更是情感的交流。有“情”之下,“道理”畅通;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道理畅通、事半功倍呢?
首先,班主任在校内扎扎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是“家访”成功的前提。班主任的本职工作,除了应是称职的教师外,还必须具备两条最起码的优点:负责、公道。所以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取得学生的信赖和尊敬,为“家访”的成功奠定基础。由此观之,很难想象一个平时不认真工作,对学生极不负责的班主任在“家访”中会受到欢迎。因为,学生常常在家中毫无顾忌地谈论老师,对班主任会谈得更多,而且他们对一个老师的某种评价,都是从具体事例中概括出来的。因而家长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孩子感情、观点的影响。也就是说,当你还未踏入学生家门时,学生家长已对你有了先入之见。对你的到来,或者喜形于色,热情款待;或者心怀戒意,不冷不热,有的甚至会讽言相讥,拒之门外。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不懂谈话艺术的班主任,很难获得“家访”的成功。
其次,作为班主任,在每一次家访前,都要认真做好功课,打好腹稿,明确自己“家访”目的,突出谈话重点。班主任“家访”的目的通常有三个,一是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情况;二是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家庭教育状况和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三是和家长一起研究和改进对学生的教育。以上三点尽管在一次家访中往往都会体现,但作为班主任不能“一一呈现”,模糊了本次家访的重要目的,所以应该有所侧重:如本次家访的目的是向家长反映学生的在校情况,就应该采用班主任“独白”的形式,详细介绍学生在校近况,而诸如其他的家长插话、教育对策等则不能作为主题“漫聊”下去,否则就会引起学生、家长的反感,起不到应该有的作用。
第三,作为班主任,在家访的过程中,善于把握谈话的主动权。既不能总是“一家之谈”,也不能随着家长的话题,神聊下去。一般来说,班主任在“家访”谈话中,都占有主动地位,所以“问”的比较多、“议”的比较多、“叙”的比较多。家长往往在交流过程中,不是点头称是,就是话题一转,批评孩子几句。这也是家访往往成为“告状”的成因,从长期来看,不仅于事无补,也影响师生的关系、影响社会、家庭的和谐。班主任的善于把握谈话主动权,形式在要善于将对学生不利的结论,让学生、学生家长得出,而不是自己下结论;研究改进学生教育时,哪怕你早已成竹在胸,也要以谦虚的态度先征求家长的意见,看家长是不是有更妙的办法。若家长一时拿不出什么办法来时,你才好拿出自己的主意,用商量的口气问家长好不好,不要用命令式的口气。
第四,班主任家访中,要反复强调家校之间的共同点,即在教育学生方面校方与家长无利害冲突。有些家长溺爱孩子,常为孩子护短。和这类家长谈及学生的过失时,很容易出现不和谐的气氛。这时,你就要强调,在促使孩子上进方面,校方与家长无利害冲突可言。如果在对孩子的教育观点及对孩子某些言行的评价上存在分歧,教师应千方百计地争取家长,协同步调,争取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配合。对屡教不改,过失严重并触犯校纪的学生,也要预先就使家长认识到:采取这种教育手段是迫不得已的,从学生成长的总体上看也是有益的。
第五,班主任在谈话中,要努力表现出自己的称职。年轻的班主任面对年龄比自己大的家长时,常常会流露出“怯场”,遇到有些可能是企业或者政府的老板、官员时,会感到“自卑。”这本身就是作为班主任不成熟的表现。当然,作为另一个极端,有些家长可能是位卑财弱,我们一些班主任就以“专家”、“班主任”自居,动则训斥学生家长。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家长比班主任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只是在专业上,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家长需要得到我们的帮助。因此,班主任要通过谈话使家长认识到这一点,他就会信任你,对你言听计从。你要抓住“家访”这个机会,表现出你对学生的热爱。为他们哪怕是微小的进步而由衷喜悦,为他们的一时退步而痛心疾首。要表现出你对学生的熟悉:谈起班级情况来头头是道,对学生的性格、德智体美发展水平、优缺点了如指掌,向家长介绍学生情况时从不失实多要表现出你驾驭班级的能力多要让家长觉得你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舵手,永远是充满信心,从容镇定。不可借“家访”诉苦、告状,要家长“评理”,那样你就等于承认自己的无能和软弱,势必使家长怀疑你的能力,不再积极配合你的工作。
第六,班主任家访的根本目的是有益于学生的进步,谈话的落脚点是在共同研究教育学生的方法上。因此,班主任的谈话要顾及一次谈话的影响,要顾及学生、家长的感受。有些班主任、家长往往在家访时,借故将孩子打发出去,这不足以取,尤其是对后进学生,更不能避开他们;班主任在一次次的家访中,要努力将学生的进步归功于家长,归功于学校,将学生后进的“错误”归于自己。为学生的“过失”主动“揽责”,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种表现。诚然,学生的进步中包含着教师许多辛勤的汗水;学生后进的原因也极为复杂,不一定都要由教师承担主要责任。对此,通情达理的家长心里也十分清楚。但你这么讲,会使家长深感你的为人谦虚和责任感强。相反,一旦学生有显著进步或获特别荣誉,你便炫耀自己的栽培之功,家长嘴上会迎合你,内心却可能是不快的。
作为班主任,家访的原因很多。但更多的原因还是因为学生犯了错误。加上我们班主任目前工作比较紧张,似乎越来越多的家校沟通不是班主任家访,而是学生家长“校访”:请家长来校越来越成为一种常态。作为一种工作方法,这无可非议,但从教育学生的角度看,这种学生家长的被动“校访”,效果极差,这往往使师生关系更加紧张,也十分容易造成“家校”之间的冲突。我们欣赏“串门式”的家访,欣赏不经意间谈及的学生错误,更欣赏班主任教师上门报喜式的专题家访。
总之,班主任家访是我们的工作常态,家访中的谈话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谈话本不必上升到“技巧”的层次,班主任的真诚,真诚为了学生的明天,一切谈话沟通都不需要技巧。我们自己一般都是从学生过来的,自己也会成为自己子女的班主任家访的对象。想想自己的内心感受,推己及人,或许,我们的班主任家访工作就容易、有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