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写作】刘燕春·从文体的角度思考文言散文教学内容
作者: 上海市洵阳中学管理员
发布时间: 2019年01月28日

从文体的角度思考文言散文教学内容

上海市洵阳中学 刘燕春

沪教版新教材中的现代文篇目从语体的角度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从体裁的角度可分为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等,文体划分清晰。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要把文体作为确定现代文教学内容的依据之一。

那么,教师们有没有从文体的角度来思考文言散文教学呢?

(一)文体的界定对于文言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重要性

我们以《愚公移山》为例来说说文体的界定对于文言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重要性。

《愚公移山》究竟属于什么体裁?沪教版新教材七年级第一学期将其收编入第八单元“神话传说”,与《精卫填海》、《女娲补天》一起合编为第33课《中国古代神话三则》,显然教材编写者将《愚公移山》的体裁界定为“神话”。

但另一种看法则认为《愚公移山》的体裁为寓言。人教版的《教师用书》明确指出:“《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1]孙绍振分析:“在强调人的意志的决定作用这一点上,《愚公移山》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属于同一个母题。但是,《愚公移山》是寓言,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是神话,二者虽同为虚构的想像,但寓言系个人创造,而神话为民族集体的想像。神话比寓言情节的幻想更为自由。”[2]

体裁界定的不同自然影响到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因为教材编写者认为《愚公移山》是神话,所以沪教版《语文教学参考资料》将教学目标定为“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欣赏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魅力。”[3]教材后的“学习建议”为“课文所选取的三则神话所描述的内容有许多共同之处,请说说这些神话的共同之处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象。”而如果从寓言的角度出发,根据寓言的基本特点,我们应当带领学生在了解寓言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思考和探讨这则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此外,也有教师不从体裁的角度出发,而从语体的角度出发,把《愚公移山》当成是文言记叙文来教,分析地点、人物以及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显然与作者的写作意图相悖,未领悟经典文言作品的核心价值。

可见,不仅是现代文教学,文言散文教学也同样需要关注文体特征,并做相应的教学内容的开发。

(二)运用文体知识疏理现有初中文言散文篇目

古代的文言散文内涵宽泛丰富,探究初中文言散文,分属于多种不同的文体,呈现了精彩纷呈的局面。沪教版新教材所收录的文言散文按文体分类后大致如下:

1、史传文:

①《孙权劝学》、②《曹刿论战》、③《邹忌讽齐王纳谏》、④《陈涉世家》、⑤《巢谷传》

2、杂记文:

▲山川景物人事记:①《小石潭记》、②《岳阳楼记》、③《醉翁亭记》、④《登泰山记》、⑤《桃花源记》、⑥《核舟记》、⑦《口技》、⑧《白洋潮》、⑨《天目》、⑩《卖油翁》、?《记承天寺夜游》、?《山川之美》

▲笔记文:①《陈太丘与友期》、②《周处》、③《干将莫邪》、④《谢道韫咏絮》

3、论说文:

▲先秦诸子散文:①《两小儿辩日》、②《论语》八则、③《天时不如地利》、④《吕氏春秋》两则、⑤《孔孟论学》、⑥《公输》、⑦《王顾左右而言他》、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⑨《橘逾淮为枳》

▲说:①《捕蛇者说》、②《爱莲说》、③《黄生借书说》、④《问说》

▲寓言:①《愚公移山》、②《 黔之驴》、③《束氏畜猫》、④《螳螂捕蝉》、⑤《中国古代寓言四则》

▲书信:①《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②《答司马谏议书》

▲奏议:①《出师表》

▲其他:①《为学》、②《勉学》、③《卖柑者言》

(三)把握文体特征进行文言散文教学

每种文体都具有区别于他种文体的独特的个性色彩,了解和品味这些特点,才能由篇及类,触类旁通,从文体的角度感受文言散文的艺术魅力。

1、史传文的教学

史传文又叫历史散文,它是历史和文学的融合。所以,教学中我们既要读历史,又要品文学。

以《曹刿论战》为例,可先展开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请同学们在初读课文后尝试补全这个句子:“这是一场__________的战争。”学生的回答为:

“这是一场春秋时期的战争。”

“这是一场发生在长勺的战争。”

“这是一场齐国和鲁国之间的战争。”

“这是一场侵略战争。”

“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

“这是一场以弱胜强的战争。”……

通过这样一个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捕捉史料中的有关信息,这是阅读史传文的基本方法。

“历史本身很精彩,历史可以写得很好看。”对于史传文来说,还要寻找其突出的文学价值。

《曹刿论战》教学参考资料上有这样一段话:“行文中生动刻画人物形象。曹刿是作者着意刻画的主要人物。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智谋和指挥才能,能在瞬息万变的战争中沉着、冷静、果断地号令军队,曹刿就是长勺胜战的权威和统帅。作者对他的称美赞扬,含蓄于精心的描写之中。”[4]很多教师也都将教学重点放在曹刿的人物形象分析上。

这种选择是否正确呢?我们从文体的角度来看,“性格塑造属于小说和戏剧,在历史和散文中,是不以性格塑造为最高目标的。”“把力气花在说明本文如何成功地刻画人物上,就说明鉴赏者没有弄清楚,先秦时期的史书,主要是记事的,而不是刻画人物的。”[5]

值得玩味的是,《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与《国语·鲁语上》所载《曹刿问战》一节内容大体相同,《左传》之文不仅记战前之问,而且记了战时之情和战后之论。《国语》所载则仅记战前之问,而显得冗长、芜杂,不及《左传》所记之精炼、完整、细致、传神。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左传》之文的妙处在于其工于记言、得当的剪裁和引人入胜的悬念设置上。显然,以此来确定教学内容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山水游记的教学

沪教版教材中选编了许多山水游记,有《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登泰山记》、《桃花源记》、《记承天寺夜游》、《白洋潮》、《天目》等。

其中,《桃花源记》比较特殊,对于它是否是游记散文的争议很大,比如,鲁迅先生认为其“幻设为文”,不是山水游记。我比较赞同浙江师范大学梅新林教授的看法,将其归属为一种虚拟性的游记散文。陶渊明是如何对自然山水进行描写,来寄托人类社会理想,感受作品中较强的社会批判意识,这是我们教学中要关注的。

典型的山水游记如《小石潭记》。在作品的前半部分,我们感受不到柳宗元被贬官后的的苦闷、忧伤之感,美丽的石潭成为乐以忘忧的胜地。特别是写人鱼相乐的部分,柳宗元用极为简练的文字,写出了鱼儿静默悠然的神态、轻灵自由的身影、快乐逗趣的性格,将天人合一的意境营造得出神入化。但一句“其境过清”让我们看到,作者虽沉浸山水,却最终还是不能忘情现实。教学该文,引导学生理解抒情散文中景物和作者心情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再来看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此文是作者被贬黄州时所作,作品描绘了清澈空明的月色,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清幽的写意图,展现了高妙的想像力。“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豁达的心境和洒脱的人生态度跃然纸上。作品充满诗情画意,又不乏人生哲理,这些是需要教师着力指导的。

惟信禅师说:“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山山水水间,有着作者徜徉的心灵,虽作品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我们都要通过读景、品情、悟理,来感受古典山水文学的神韵。

3、论说文的教学

显然,论说文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对其“论述性”的学习。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提高说理能力等方面都将是很有意义的。

我们以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例。文章第一段连续用了六个名人的例子,都经历苦难最终成功,将他们罗列在一起显示出了一种普遍的共性,论据显得很有说服力。接着,孟子运用这种枚举式的归纳得出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结论,振聋发聩。然后,孟子从理论上进一步地提升,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最后,孟子作更深邃的概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行文有一种强大的推理,充满气势,论说的层次及其内在逻辑自然应当是教学中的重点。

再如《黄生借书说》,“说”是一种文体,论说文的一种。作者首先提出观点;“书非借不能读也。”为了验证这样一个颇显偏激的观点,作者用了“天子”、“富贵人家”不读书和“祖父积、子孙弃”三组事例作为论据。人们对于借来的东西与拥有的东西往往有不同态度和心理,接着,作者便对比论证,又以自己年少时读书之专、做官后却有书不读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观点,最后提出了他的希望。教学中,我们要带领学生了解作者的独到见地,分析说理运用的论据和方法。

不再一一例举,教材中的这些论说文无不闪烁着先贤们智慧的光辉,包含着高超的说理技巧,我们要把握其思想精髓与说理艺术,以丰富语感、滋养心灵。

总之,我们应当重视文言散文的文体特点,将其作为文言散文教学内容选择和确定的依据之一,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文本的核心价值,引领学生走进文言散文的魅力殿堂。

交流于2014年3月








[1]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教师用书》九年级(上).北京:语文出版社.2004.P214

[2]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10.P483

[3]范守纲主编.《语文教学参考资料》七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5.P140

[4]范守纲主编.《语文教学参考资料》七年级第二学期(试用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10P116

[5]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10.P288、P 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