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初三学生英语阅读方法和策略研究
英语教研组 方丽萍
初三学生出现的问题:
1、初三学生的抽象思维继续发展,具有了成年人那种从众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一般规律的能力,以及假设推理的能力。他们对问题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求知欲更强,认识事物的兴趣更浓,但也有不扎实的地方。
2、初三学生将面临中考,学习任务重。对于十五六岁的孩子来说,无忧无滤的时期似乎结束了。一天当中,包括吃饭、看电视、睡觉在内,他们的任务就是学习和考试。怕成绩不佳,考不上理想高中;怕考砸了父母伤心,误了自己的前途,他们的思想矛盾非常激烈,思想压力大。
3、初三学生要面临五门学科的学习和考试,数学难度的加大和理化学科的介入,英语词汇量的增加和阅读文本的难度加大,使一部分学生们难以招架,渐渐地他们就懈怠甚至放弃英语这门学科。更有甚者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4、初三学生由于自我意识有了很大发展,不愿意和家长主动交流思想,有了苦恼自己消化;对于别人的评价又非常敏感,有了顾虑自问自责,伙伴之间的交往也会发生变化,有了失落自受折磨等,都使他们的思绪泛起层层波澜。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意向活动, 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 是学生对学习对象进行探索、自觉参与并积极投入其中的内在动力。学生只有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活动之中并乐于学习、勤于探究, 逐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解决问题策略的研究:
1. 巧用多媒体激发兴趣
多媒体辅助学习, 能集成文字( Text) 、图像( Graphics) 、影像( Images) 、声音( Audio) 以及动画( Animation) 等多种信息功能于一体, 能为英语教学营造生动逼真的教学氛围, 为学生营造一种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景。一个精心设计的好课件能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学习感觉, 从而降低了老师课堂教学的难度, 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既开发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动机、兴趣,并对将要阅读的文本有初步认识。例如: 在教学牛津版9年级第二学期 Unit1 The Green Consumer的课文时, 我利用课前从网上下载的原版片The day after tomorrow, 阅读文本前放给学生看,原版片的导入,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效果, 使学生不但似“亲临其境”、饶有兴趣地了解了什么叫“绿色效应”,而且对课本教材有了大致了解,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阅读文本的兴趣。当然, 多媒体教学也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和对象的特点并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全, 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2. 猜题看图诱发兴趣
在学习新的单元或课文之前, 先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标题和插图, 通过“触景生情”的方式来激活学生大脑中相关的背景知识, 使他们处于主动认知状态, 他们就会积极主动“跃跃欲试”地去猜题看图( Sometimes a picture is well worth a thousand words) , 接收到大量非文字的信号输入和非语言符号的交际( 如表情、手势等) , 这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大意和文章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们随之会产生各种“奇思妙想”, 此时老师要鼓励全体学生畅所欲言, 大胆地用英语表达, 从而达到启发学生对标题插图积极思考和大胆推理及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 “在教学过程中, 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 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和自由表达。”例如:在初三第二学期学习 Unit 5 A story by Mark Twain之前, 我就要求学生先别看课文或课文的生词短语表, 而是先利用多媒体呈现几幅与课文主题内容相关的图片,如作者的背景资料给学生观看,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把课文标题与课文图片中的人物及其神态、衣着、周围实物、远近背景等联系起来思考并提一些和课文相关的问题,学生们此时必然会兴趣盎然、迫不及待地去打开书本,阅读文本提供的故事。
3. 先“快”后“慢”培养兴趣
所谓“先快”, 是指经过“猜题看图”这一环节后, 学生必然会对与标题或插图有关的篇章故事或报道说明产生浓厚的兴趣或质疑, 必然会迫及不待地想快速浏览( skimming or scanning) 课文来证明自己的猜想或判断。此时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文章的良好习惯。可以组织快速抢答有关问题或叙述短文中心思想的的竞赛, 比较简单的问题尽量让给基础稍差的学生来抢答, 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对基础一般的学生要求他们用完整的句子抢答有关( When, Where, What, Why, How等) 问题, 以提高他们的反应速度; 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回答文中或复述大意, 以锻炼英语表达能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不懂的生词短语, 但他们只能根据上下文背景知识和自身的经验来猜测判断其含义。只要学生渐渐地养成这种良好的快速浏览习惯, 不但巩固和扩大了词汇量,也慢慢地形成了语感, 逐渐提高了对英语生词短语含义的推理判断能力和归纳能力。所谓“后慢”, 是指经过快速浏览短文以后, 大多数学生必然已对短文的主题思想、结构脉络和段落大意的理解是否已有把握或遇到了哪些复杂的句子结构等心中有数。学生此时精读或细读短文的速度要稍慢, 要做到心里带着“任务” ( 即短文后的思考题) 去细读短文,通过仔细阅读弄清楚短文中涉及的人物、时间、地点、事情、起因等问题。其次, 在精讲短文中复杂的句子语法结构节奏要稍慢, 要耐心地通过生动易懂的例子向学生解释清楚。要善于指导学生学会分析文章的体裁、结构, 寻找出篇章段落的主题句等。
4. 策略指导增加兴趣
大科学家达尔文说过: “关于方法的知识是最有用的知识。”研究结果表明: 良好的学习效果=50%学习策略+40%努力程度+10%智商。对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困难调查结果表明, 他们在英语阅读中遇到的最大“拦路虎”是生词、短语在句子中含义的判断理解。因此, 如何培养提高学生在英语阅读中遇到不熟悉的词语时懂得根据上下文有关线索或单词结构、以及常识去大胆判断的能力应成为课堂教学的当务之急。除了掌握必要的阅读技巧外, 还要强化其他的阅读技能, 掌握相关的词法、句法知识, 学会扫读和跳读, 尽量少返读和朗读等。阅读技巧的培养关键在于持之以恒, 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达到熟练掌握技能、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英语阅读是语言学习的一项重要技能,也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及阅读方法和策略研究应该是英语教学的主要努力方向。
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