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中国编辑出版业的壮大时期
作者: 上海市洵阳中学管理员
发布时间: 2019年01月29日

宋代——中国编辑出版业的壮大时期

宋代的四部大书:

《文苑英华》:文章总集

《太平御览》: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翰林学士李昉奉诏主纂,扈蒙、王克贞、宋白等13人参与修撰。

《太平广记》:小说类图书,全书分为神仙、女仙、道术、方士、童仆、奴婢、幻术、妖妄、神、鬼、草木等92类、150多小类,保存了大量有关古代小说和社会经济、典章制度方面的宝贵资料。

《册府元龟》:是以部以历代君臣事迹为核心内容的类书,真宗赵恒又诏令编成反映政事历史的专门性类书。

两宋时期全国著名的三大图书出版中心: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蜀,以杭州为中心的两浙,以建阳为中心的福建。

北宋的四大刻书中心:开封、杭州、建阳和蜀地。

宋代坊刻本的文化影响;

<1>与社会文化潮流互动

南宋以来,书坊刻书业应社会潮流而起,两者互动,规模不断扩大,坊刻本开始在社会文化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宋之建阳,就是坊刻本全面介入文化传播,与社会潮流互动的典型。

读书、讲学,需要的是儒家经典之作和科举讲习之书。南宋以刊行此类书籍得名的书坊不少,刻有九经的余仁仲万卷堂即是其中最著名者。这样的刻书风气一直影响到元代,叶德辉遗著《元私本考》就《四库全书》经部所录百余部元板书进行版本考录,其中1/4强属于坊刻,真所谓“五经四书泽满天下”。建阳书坊业的崛起,很快在当地形成了一个影响全国的书市。

<2>应社会民众需求而动

综观现存和见于著录的历代坊刻本,其中最多的是科举应试、日常生活和通俗文艺三大类。

唐宋以来,科举制度作为朝廷取士的主要手段,对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社会围绕科举作出广泛反映,形成波及全社会的文化现象,成为“科举文化”。编纂大量书籍,以备士子应试之需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古代坊刻类书,还有一种属于民间生活日用百科全书型的。这类书籍切合家庭日常生活,流传广泛,翻刻频繁,与书坊大量刊行的医经方类书籍一起,充分体现了古代坊刻本适应社会需要的基本特色。

宋版书的文化价值;宋版书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宋版书是迄今存世最早的一批雕版印刷品,它们以实物的形式向后世昭示印刷时代初期图书编辑出版和社会文化传播的真实状况,具有不可替代性。其二,宋版书在书艺刀法、选纸用墨、版式行款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版刻艺术风格,为雕版印刷出版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辉煌的起点。其三,宋版书近古,有的是直接从古写本转刻的,较好地保存了古书的原貌。随着印本书的普及,古写本逐渐湮没消亡,宋版书的学术价值不断得到凸现。以上三个方面,大致与善本书的标准——历史文物性、艺术代表性和学术资料性——相对应。以上是就宋版书的整体而言的,这并不否认少数宋版书在编辑出版时忽视质量、存在错漏的现象。所以,在使用中不能盲目崇信宋版书,而应该多作比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