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籍的形式
作者: 上海市洵阳中学管理员
发布时间: 2019年01月29日

课题:中国书籍的形式


老师:文字的记录,形成了最终的书本。谁知道文字的记录有哪几种形式?分别是记录在什              么地方?


学生:


老师:


1.  甲骨刻辞

1899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殷王朝都城遗址所发现的甲骨刻辞,大约是纪元前14世纪的卜辞.


老师:有谁知道甲骨文是刻录在什么地方的?


龟版是乌龟的腹甲,兽骨是牛羊的肩胛骨(俗称琵琶骨),把它们研磨处理平滑整齐后,在上面所刻的文字。称之为甲骨文。


2.  钟鼎彝器

目前所发现的钟鼎彝器,也多是殷商时代的古物。上面的刻辞,文字称作铭文、金文或钟鼎文。  


3.  石经

石经就是把文字镌刻在磨光的石面上。最早的石经应该说是周宣王时(公元前700多年)所作,刻着狩猎诗歌的石鼓文(大篆、即籀书)。


4.  简册制度

简策制度有叫简牍制度,也有叫方策制度的,主要是以竹木为材料,也有少数用金玉。
简策始于周代(公元前十世纪),至秦汉时最为盛行。单一的竹片叫作“简”,编连起来的叫作“册”或“策”。


竹简的制作:
一种叫汗简,就是把竹片放在火上烘干,去掉水分,另一种是去掉竹外的一层青皮,其用意在于防止新竹的腐朽或虫害,以便于简册的长期使用与保存。书写的方法也有两种:
一种是用刀刻字,一种是用漆直接在简上书写。在简上用笔写字叫作“笔”.即以竹挺点漆而:用刀刮去字迹叫作“削”。


木书也称为方策,以柳木、杨木最多。写在木版上的称为“版”、“方”、“牍”。  
两版相合,以绳捆之。在绳结处用粘土加封,盖以印章,称为“封”,粘土即称为“封泥”。  


5.  缣帛书

缣帛是一种质地细密的绢。  帛书的出现大约在春秋末年,即公元前500年左右,广泛通行于汉代  。帛书的缺点:绢容易损坏,不便保存。